第五章 希伯来圣经中的雅伟【整章】 |
作者:张熙和牧师 |
雅伟(YHWH)这个名字在旧约出现了 6828 次。此外,“Yah”出现了 49 次,比如出埃及记 15 章 2 节,诗篇 68 篇 5 节。诗篇里有很多“Halleluiah”或 Hallelu-Yah(哈利路亚,即“赞美雅伟”)这类词语。要是再算上后缀词-iah(等于 Jah 或 Yah),比如 Isaiah (以赛亚)、 Jeremiah (耶利米)等名字;还有前缀词 Je- 或Jeho-,比如 Jehu(耶户)、Jehoshaphat(约沙法,意思是“雅伟审判”),那么出现次数就会增加。总之全部加起来,雅伟在旧约一共出现了大概 7000 次。
“神”字,Elohim,出现了 2600 次,不过相当一大部分是指外邦神,扣除了这一部分,“神”字的出现次数也不过是“雅伟”出现次数的三分之一。显然“雅伟”这个名字在旧约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。“雅伟神”这个合并词在 817节经文中出现过,出现总数是 891 次。
从以上数字清晰可见,雅伟是旧约最突出的名字,而且根本没有另一位与雅伟同等,雅伟里面也根本没有多位格。
三位一体论者如何对待雅伟?
最不可思议的是,尽管雅伟的名字在希伯来圣经出现了那么多次,却没有出现在主要的英文译本圣经里,即是说,神的名已经被删除了!(新耶路撒冷译本是个例外。)这对三位一体论者是有利的,因为可以避而不谈这个关键问题:三位一体论如何跟雅伟相协调?事实是,三位一体论根本无法作答。旧约各卷书都一致启示说,雅伟是独一的真神,除他以外再没有神,这跟三位一体论的说法格格不入。硬把雅伟说成是三位一体的“父”,除他以外还有两位与他同等,这无非是一种诡辩罢了。但凡读过旧约的都应该知道,这种做法是雅伟所恨恶的,可是三位一体教义却让我们瞎了眼,竟然视而不见或者置之不理。
一体,不可二者得兼。要么神是一位,要么神是三位。三位一体论想要脚踏两只船,既要一神论、又要三位一体论,于是就将“神”降成了“神性本质”,其中有三个位格共享这“神性本质”。脚踏两只船,后果不言而喻。同样,那些自以为可以在两个不相容的世界(一神论对比三位一体的多神论)都吃得开的,其属灵后果也可想而知。根据圣经,那些以为可以不表态的人实在太愚蠢了,他们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。正因如此,以利亚在迦密山上要以色列民做出明确的选择:“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?若雅伟是神,就当顺从雅伟;若巴力是神,就当顺从巴力”(王上 18:21)。但远在迦密山这件大事件之前,约书亚早已呼吁以色列人要面对这种选择了:“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”(书 24:15)。约书亚当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:“至于我和我家,我们必定侍奉雅伟。”愿神赐给我们勇气,好让我们今天也能够做出同样的选择。
雅伟这个名字
新约时代的犹太人(当然也包括了犹太教会的信徒)大多都熟悉希伯来圣经,因为会堂里经常颂读(路 4:16 及以下)。但讲希腊语的犹太人(在希腊社会长大,受希腊文化教育)往往不太精通希伯来文,必须依赖七十士译本(LXX)。而七十士译本将YHWH(Yahweh)翻译成了 kurios(“主”),这是因为以色列民遭遇了流放后,从此便不敢提神的名字,惟恐“妄称神的名”(出 20:7)。英文译本圣经(新耶路撒冷译本除外)都跟从了七十士译本的做法,将 YHWH 翻译成了“LORD”(主),所不同的是,英文采取了大写形式(但读的时候并无差别)。《旧约神学词库》(TWOT)这样介绍道:“只是在新约时代之前,神的名字(雅伟)才被这个不太亲切的称号 adonai(“主”,希腊文是 kurios)所取代。”
TWOT 对“雅伟”一词的观察也颇有启发性:“圣经称这四个字母(YHWH)为‘可荣可畏的名’(申 28:58),或者干脆称为‘名’(利 24:11),但这个名字意味着神非常靠近以及他关爱人,也启示出了他的救赎之约。创世记 1 章至 2 章 3 节称呼神为 elohim,恰当地表达出了创造天地的神是超越的;而创世记 2 章 4-25 节称呼神为雅伟,因为在伊甸园的启示中,这位神是与人亲近的”(摘自 TWOT,〔yāh〕,雅伟,粗体是本书作者加的)。
犹太人害怕称呼神的尊名,久而久之,神的名字如何读,竟然无人知晓了,或者至少不太肯定。现在大多数犹太人和基督徒都不知道神的名字,对他们来说,神成了无名氏!但圣经说,“求告主名(即雅伟的名)的,就必得救”(珥 2:32,徒 2:21,罗 10:13)。难道我们不应该问——他们不知道神的名,如何求告神的名呢?这节经文说的并不是“求告神”,而是求告“他的名”。“雅伟的名”(shem YHWH)在希伯来圣经出现了 97 次。如果求告他的名关系到了救恩,那么平时只字不提他的名,这就太愚不可及了。是谁首先提倡不可称呼神的名的呢?谁有权力禁止使用神的名字呢?最早颁发的不可使用雅伟“可荣可畏的名”(申 28:58)的禁令,似乎已经无迹可寻。这个漫长的演变历史仿佛谣传一样,已经找不到最初的造谣者,而且虽然是假话,却人人都信以为真了!
但传播这个“谣言”(确切说是谎言,因为毫无神的话的凭证,反而与神的话背道而驰),就会带来严重的属灵后果,特别是对教会而言。因为现在独一真神的名字被剥夺了!犹太人至少还称他为“Adonai”(主),但基督徒主要是称呼耶稣基督为“主”,雅伟实际上没有了具体名号!有些基督徒可能称他为“父”,当然是从三位一体的角度而言,“父”是三位中的一位,是其中的三分之一。但“父”的称呼未必专指一位,有些基督徒也称耶稣为“父”,根据是他们对以赛亚书 9 章 6 节“永在的父”的解释。所以雅伟在教会里根本没有了名字或者具体称号!多么可怕的光景!可是好像没有人觉察到教会的属灵情况多么糟糕,这似乎表明教会已经落入了属灵上麻木、瞎眼甚至瘫痪的地步。我们不禁思忖:属于雅伟,关心他的名字和荣耀的人在哪里?
基督徒可以高唱“耶稣圣名何等甜美”;而雅伟荣美的名字遭到遗忘,他们却心安理得。这跟英文译本圣经删掉了神的名字一样,又是一件咄咄怪事。英文译本圣经(新耶路撒冷译本除外)偏偏要跟从七十士译本的做法,可是他们翻译的并非七十士译本,而是希伯来圣经!况且我也没发觉到基督徒有遵守犹太人这一禁忌(不能称呼神的名)的做法。七十士译本是旧约的希腊文译本,是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亚历山大城(埃及)翻译的,为的是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,因为他们不再精通希伯来文;当然也有更长远的目标,就是将他们的圣经介绍给外邦世界。这些译者必须遵守犹太人遭流放后的禁忌,不可说出“雅伟”的名字,于是就用“Adonai”(主)取而代之。基督徒译者有什么理由跟从这一禁忌呢?是不是因为恰好迎合了三位一体论呢?
至于耶稣这个“美丽的”名字,其实是雅伟让这个名字变得美丽的,因为“耶稣”的希伯来文意思是“雅伟拯救”,或者“雅伟是救恩”,或者就是“救恩”,而这救恩是雅伟预备的。所以求告耶稣的名,就是在间接求告雅伟的名。但基督徒向耶稣祷告时并没有想到雅伟,因而也不算是求告雅伟的名。不过基督徒向耶稣祷告时的确以为是在向神祷告,但这位神是三位一体论的“子神”。既然耶稣是他们的神,还需要雅伟吗?
至于“耶和华”(Jehovah)一词,BDB 旧约希伯来文英文词典解释了该词在西方教会的由来:“耶和华的发音是 1520 年才出现的,推广人是 Galatinus,但 Le Mercier、J. Drusius 和 L. Capellus都表示反对,因为这种发音在语法、历史上都不合情理。”但 Darby译本不管这些争议,于十九世纪末用“耶和华”代替了“雅伟”;中文和合本圣经也采取了这种做法。
这个名字的发音
(注:以下一小段内容对某些读者来说学术性比较强,之所以加入进来,是为了讲解完整的缘故,也是为了方便那些想要了解这方面知识,却又无法找到参考资料的人。)
“雅伟”的发音似乎有充分的理据,因为第一部分“Yah”在诗歌中经常出现(诗篇 38 次,出埃及记 2 次,以赛亚书 2 次,旧约一共 42 次)。我们都很熟悉“哈利路亚”一词,其中“亚”就是希伯来字“Yah”。此外,圣经中的很多名字都有这个“Yah”字,比如以赛亚、撒迦利亚等等;还有约书亚的缩写形式(“约书亚”的希伯来文是 Yeshuah,就是新约“耶稣”的名字)。
BDB 希 伯 来 文 英文 词典 说:“〔 Iabe 〕是 狄 奥多 勒(Theodoret)和埃比法纽斯(Epiphanius)时代的读音”。同样,《旧约神学词库》(TWOT)也说:“公元四世纪的狄奥多勒说撒玛利亚人读作‘iabe’,而亚历山大的革利免〔公元三世纪初〕读作‘iaoue’”。似乎这些教会领导手上有些早期参考资料(如狄奥多勒知道撒玛利亚人如何发音)。
“Iabe”的发音是“Yaveh”,跟“Yahweh”的发音一致,因为希伯来字母“”(YHWH 的“W”)跟英文字母“V”的发音一样(德文字母“W”也跟英文字母“V”发音一样),古希腊通用语“”的发音很可能跟英文字母“V”一样(正如现代希腊语一样)①。
“雅伟”的意思
一般公认的看法是,出埃及记 3 章 14 节道出了“雅伟”这个名字的意思:“神对摩西说:‘我是自有永有的。’又说:‘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: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。’”
“我是”一词,希伯来文是未完成时态,所以英文译本 NIV在翻译这句话时(NIV 译为“I AM WHO I AM”,中文圣经译为“我是自有永有的”),又提供了另外一种翻译:“I will be what I will be(我是万世永有的)”(页边注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翻译,路德〔1545德国圣经〕也是这样翻译的:“Ich werde sein, der ich sein werde”)。这也是《希伯来文亚兰文旧约词典》(Koehler and Baumgartner 著)提供的翻译:I shall be who I shall prove to be(我是那位自我证明为永有的),出 3:14”。
我们在上一个段落看过了《旧约神学词库》(TWOT)的一个重要观察,即“雅伟”这个名字暗示了他的内蕴性(immanence),他跟人很近:“圣经称这四个字母(YHWH)为‘可荣可畏的名’(申 28:58),或者干脆称为‘名’(利 24:11),但这个名字意味着神非常靠近以及他关爱人,也启示出了他的救赎之约。”(摘自TWOT,〔yāh〕,雅伟,粗体是本书作者加的)。
在解释出埃及记 3 章 14 节的时候,TWOT 总结说,“雅伟”这个名字表达出了他与他的子民“忠实的同在”:“就在前几节,神刚刚应许摩西说:‘我必与你同在’(出 3:12)。所以 14 节这句话似乎在强调:‘我的亲临就是我(I am present is what I am)。’其实他的约最根本的应许是,‘我要以你们为我的百姓,我也要作你们的神’(出 6:7,对比何 1:9)。可见‘雅伟’、‘忠实的同在’,是神守约的性情或名字(出 6:2、 4,申 7:9,赛 26:4)。” ② (摘自 TWOT,〔yāh〕,雅伟)
罗伯特·奥特(Robert Alter)教授在注释出埃及记 3 章 14 节的时候,给出了以下颇有启发的意见:“’Ehyeh-’Asher-’Ehyeh(大部分英文译本翻译为“I AM WHO I AM”)。神的回答让摩西始料不及——不仅是神的名字,而且还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本体论的神圣奥秘。很多学者要么从神学角度默想这个名,要么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个名。以下探讨是以后者为出发点的,但也为前者提供了根据。‘I-Will-Be-Who-I-Will-Be’似乎是最合理的希伯来文句法结构,当然中间的 ’asher (Who)很可能是指‘what’,而不是‘who’,所以另外一种常见翻译也不无可能:‘I-Am-That-I-Am’。(之所以选择了‘Will’,而不是‘shall’,因为原文不只是一种宣告,更带